知了猴
清伟/文
阳历七月,属于酷暑的七月。记忆中,午饭后,沿着河堤,踏着青草,两侧垂柳飘扬,抚摸着我幼稚的面孔,金黄色的阳光穿过树枝的每一个间隙,投射道道光斑,和微风交织在一起,点燃我懵懂无知的心灵。儿时最喜欢做的就是,一个人静静的躺在树荫下,闭上眼睛感受那蝉鸣蝉吟带来的惬意,蝉声满耳声声中,偶尔传来几声青蛙的伴奏......现在想起时,一股暖暖的幸福涌入心田。六岁之前在姥姥家长大,儿时记忆中带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夏天正午时的蝉鸣声......
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28年前的往事了,光阴似箭呀!在城市里待久了,偶尔能听到几声蝉鸣都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必定城市里的树太少了,没有蝉的栖身之地,也不知道都躲到哪里去了?也许躲在我的记忆中了,顿时耳边仿佛想起阵阵蝉鸣,生生不息......情不自禁想闭上眼睛享受的丝丝感动。
夏天是吃货泛滥的季节,马路边,巷子里,三五成群,热火朝天,满口留香。在这个季节的城市里,流行一个词语,叫“撸串”。喝着冰镇啤酒,享受着各式各样的肉,烤鸡翅,烤羊肉,烤鱿鱼,烤生蚝,烤蝎子,烤蚰蜒......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在都会出现在地摊上,吃货弟兄们们不考虑这些,只要好吃就行。地摊主也是变着法儿的讨好吃货们,这两年在地摊上出现了“油炸知了猴”。让吃货们甚是喜爱,也许和我一样有一种浓浓的情怀,也许是为了美味。总之这些吃货们个的性需求把“知了猴”带上餐台,大大提升了知了猴的市场价值。有人专门跑到农村去买知了猴,也有人半夜不睡觉,跑到树林里抓知了猴。
某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让某种生物灭绝,就把它搬到餐桌上”,这话说的太科学了,有人抓知了猴一天净挣一千多块,太可怕了!吃货们只知道知了猴含美味,却很少知道知了猴背后的故事......
知了猴是蝉的幼虫,不同地域里,有很多“小名”,如:罗锅、爬叉、爬拉猴,马吱啦猴,等等,学名叫“金蝉”。每年的6月中下旬开始到8月初,是知了猴盛产的时期,成熟的知了猴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枝上,蜕皮羽化成知了,交配产卵后,最晚持续到10月底死亡.也就是说,知了的最长极限寿命是四个月。
知了常栖息于树干枝梢上,靠吸吮树枝液体维持生命,将卵产在枝梢的木质部内,树枝被刺伤后因水分供应不上而枯萎死亡,死亡后,便借风雨的作用跌落在树下,逐渐被掩埋于土中卵孵化成若虫后便吸附在树根上吸食树汁为生,经历少则3~5年时间甚至十几年,幼虫需要经历四次蜕皮生长发育成熟。在每年的夏至后,如下了透雨水,便很快地从土中钻出地面。出土后约经2~4小时,成熟的若虫——知了猴便蜕皮变为成虫——知了,然后交配产卵,四个月至深秋死亡。由此可见,知了猴虽然寿命很长,但是活在阳光下的时间却很少,几乎一生都在黑暗地下度过,刚刚出土见到外面的世界,就被大类无情的扼杀了......看到这里,我隐有悲伤,替它感觉不公平。突然醒悟到,为什么古人提及蝉鸣都会用“寒蝉悲鸣”,“哀蝉断响”,“蝉泣秋枝”等较为悲凉的成语。也许是上天对它特意的安排,命该如此,然而它却不羡慕别的昆虫,不悲观自己,仍旧默默的繁衍,完成自己的使命。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蝉是一种变化神奇的吉祥动物,一生晨露为饮,生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历代文人墨客对蝉给予很高的赞美。在佛学中,知了是一种自然文化的理念。它用自然的方式来诠释生命的实相。知了即蝉,蝉通禅意,禅是一种当下自在的生活态度。知即觉悟,了为放下。知了是生命自然的实践,是了知自己身心的体验,回归自己的内在世界,用自然的智慧重塑我们生活的品质。
在经过几年的储存能量,出克之后,进行交配产卵之后,就慢慢死去。同样人生不过一世,一世百年亦罢,对于时间老人来说,都是匆匆过客,混浊与清高,都将同归于尘土,又何叹何伤焉?!如果像蝉一样把心放宽,善待人生,把目光投向远方,遨游在蓊郁的高树之上,徜徉在宽广的天地之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快乐过好每一天。蝉乎!禅乎!
以前,知了只是活在我温情的记忆中,助我想起儿时很多美好的回忆。却不知它还有如此的美誉,和深层的“蝉”意!望“吃货们”嘴下留情,放过那些知了猴吧?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数些年,就是为了那四个月的生命周期,带给我们的蝉鸣。
夜深了,耳边仿佛又想起蝉鸣声......似哀......似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