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建筑
被称之为凝固的乐章
石头的书
艺术的载体
建筑集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等于一身。
人们看建筑,
透过砖木、石质或是钢筋水泥的结构,
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呈现。
它不仅有情感的传递,
甚至有思想的凝聚,
它总在静默中说明和展示着文化的传统和现状。
凡属某一时代先进的物质材料、工艺技术等,
大都在建筑物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2018年11月16日(戊戌狗年壬戌月辛巳日)秋风飒爽,茶香四溢,余音绕梁,檀香微醺,相约东方美学·茶会丨第二辑:古建之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本次活动由卓芳担当话题主持人
卓芳老师浅谈自己对古建的理解,她说,中国的古建筑以其功能性划分为:宫殿文物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型建筑,住宅建筑和园林建筑。古建文化博大精深,抛出话题,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够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在工作中,旅途中所看到的。
王磊:分享了自己对古建之美的理解
我之前做过两个关于古建的项目,一个是明清时期古村落的改造;一个是去年做德化街的改造。在做百年德化街这个项目时,我查阅了1901年德化开始建设时期,至建国前(1949年)这段期间关于德化街所有能查阅的资料,德化一条街把近代史上经典建筑特点都囊括在内。为德化做了一个复原,这是第一次做古建筑。
第一次接触古建筑,是登封的大法王寺。当时为了佛祖舍利的供奉,建了一个偏殿。
最近一次接触古建筑是在驻马店,一个集团的研发中心门口是一个牌坊。
在登封汇报方案时,见过一个古村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一个避难楼。这个三层避难楼的歇山角上的图样和我在南方见到的图样是一模一样的,它不仅有江南建筑的模样,还有西方建筑的模样。这些东西在我眼里也是古建筑。
这些片段,在我印象当中都是古建筑。民间建筑,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以及现在北京的四合院,这些建筑是存在于不同的世界,当你置身于其中时,就会发现这是不同的世界。
我说一下古建之美在我的印象中是怎样理解的。中国真正的美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看中式建筑,无论是老的还是现在的,从明清往后说起,中国的建筑大部分是青砖灰瓦。
那么青砖黑瓦的背后,有好多人文、天文学说,包括风水学说都在里面,还有更多的是习俗,而这些都称之为建筑之美。我认为它真正的美,应该是承载的文化的层面上去。
王磊老师最后总结说:总而言之吧,古建之美,不只是外观的美,还有结构之美,还有蕴含的文化之美。
马飞:浅谈对古建之美的感受
我特烦这个话题,并不是不喜欢古建,相反我非常喜欢古建。
上大学时,我们的第一堂课,是关于我们学校小礼堂的窗棂。老师要求我们将这个四米宽,两米高江南风格的窗棂按1:100的比例临摹下来,我们整整临摹了一个星期。所以说起古建筑,我就想起这个经历,真是一点一点的拿着尺子去量去描。
古建筑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们是上大二的时候开始学中外建筑史。古人一开始对建筑的定义就是人类居住的空间,后来建筑慢慢发展之后,已经从居住发展为聚会和精神场所,已经开始有祭祀;有庙宇;还有皇宫;甚至有墓穴,这些是古建筑中最讲究审美感和比例关系的。
中国的住宅还有养生,一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现在我们一直想返璞归真。说白了,是我们自我的精神层面想回归。有一些历史虽然已经流失了,但是我们还是想回归,这就可能牵扯到炎黄子孙民族文化的概念。
特别是我们室内的居住空间,中国一直跟木特别有缘分,不管是因为就地取材的原因,还是因为技术水平的问题,我们都用木。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我国现在在研究用我们中国的木质结构,建造大楼,而且是超高层,一百多层的木质结构大楼,一直在解决的重力问题,结构问题。这种回归本来就是对中国的一个认可。
说古建之美,我只能说说这些自己的感受。对古建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看一看梁思成的《营造笔记》。
王金合:详细的介绍古建的概况
王金合老师准备课件,为大家详尽的讲解了古建的知识。
王合金老师从古建的构成方式,风格,组成部分以及发展史几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
古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但树木茂盛,那时候的建筑多以树木砖瓦为主要建材。而西方则以土石为主要建材。中国古建筑讲究,中轴线对称,基本上不用钉子,多为榫卯结构,弹性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方式以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为主。抬梁式多在皇家宫殿,祭坛庙宇寺院中使用。井干式以木材堆砌而成,结构简单,但它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很少使用了。穿斗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这种结构多用于歇山顶式的小房子。
中国古建的基本风格,一是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例如天坛和塔,中国的塔多以单数为主。二是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或雕梁画栋龙凤呈祥,或水景融合。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构造而成,各构件之间的结构与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墙倒屋不塌,形象的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屋顶是中式建筑和曲线巧妙的结合,飞檐翘角在徽派建筑中体现的比较多。
中国古代建筑与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和标志的作用,体现建筑的使用者是皇家或者寺院等,还能保护木材不受潮,防虫咬,明清时期的彩绘比较绚丽。
张克:设计师要有匠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于最近接触的一些古建文旅项目,我有一些想法。一个是在汉中市的项目叫汉宫,这个项目比较大,大概4万平方,室内的装饰大概十几个亿。它是上海禾易做的方案我们做的只是配合。我在上海工作的时们候跟他们也接触过,是他在做灵山梵宫的时候。
汉宫的方案非常复杂,因为投资巨大,平方米造价很高,工艺,用材都精益求精,我们对禾易的设计的严谨程度也是非常欣赏。
建造完成的大殿,硬装施工完毕后,设计师到现场实勘觉得效果不尽理想,全部拆掉重来。同时能看出来这个项目对品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我说的这一点并不是来夸耀他。而是对于此类古建的复制和还原,我比较认可。
但是,他们所做的只是现代意义上的仿古建筑,对于古建发展,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可能更多的是遵从甲方的一些意见。
我们还针对这个项目研发了一个产品,在铝板表面做凹凸纹理烤漆喷涂,很接近木质的效果。但是,实际上永远替代不了真正的木质材料和木制朴实的质感。
汉宫是一个商业项目,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稍显拘忌。
比较单纯的文旅项目最近也碰到一个。
在新乡,项目名称是袁家村,我也跟随项目组去陕西咸阳实地考察过袁家村的原型。他们对这个项目的要求是:一定要还原西北民风,运用传统手法来还原西北民居。新乡的袁家村项目大概占地4000多亩。这个项目的品质应该是非常好的,团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都很值得敬佩。
项目建筑所需的青砖没有一块是新制的,全部都是老砖。所有的梁、木质的材料,都是老民居拆留下来的,没有贴皮的现代木饰。对于这种对待项目认真的态度,不光是一个项目,而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去遵从的。
马浩轩:全方位讲解古建之美
术业有专攻,关于建筑方面,我虽然学的是建筑。但是真正要谈到建筑还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我分成两个部分来给大家做分享。
第一说一下古建,第二谈一下古建之美。
总结性的讲,首先中建史有几个历史节点,我们可以摘出来,和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分享。
原始社会人类居住有了特殊的要求,王老师刚才也提到,有两个特殊的元素,一个是土,一个是木。为什么土木成了建筑的两大构成元素呢?土木是两种材质吗?答案是对也是不对。其实土木本身并不是完全指的材质。还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土是累叠式,木是捆扎式,中式的框架都是这两种方式。
奴隶社会的时候,有了私有制,进一步推动了建筑的发展。人其实是挺自私的一个动物。这东西是我的,我才会去给它弄漂亮。像我们这个室内装修一样,房子是我们自己的才会去装修一下。
到了商代最大的推动就是夯土的产生。技术相当成熟。而到了周朝有一个分封制,是建筑史上最辉煌的第一个时期。
周朝是对礼制比较讲究的朝代,开始有了一个前朝后寝。前朝上班,后庭休息,有客厅有卧室,真正有了建筑史上功能的区分。其实人类居住最关键的就是分区,不管是做室内设计还是空间,都是需要根据甲方的要求做功能分区的。
到了春秋。房子已经盖到一定的程度了,开始有了彩绘和雕刻,是一个历史的延续性。到了两汉的时期,才有了融合,开始平稳发展直至两汉时期才往上提升。
到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的兴起,有了一些跟佛教有关的建筑。
不同的朝代对中国传建筑有着不同的意义,了解古建的基础发展乃至文化,对古建的传承发扬十分重要。
随后,马浩轩老师分享了一个济源的四合院。
首先,四合院是中国比较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为什么说传统,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一些传统的习惯:第一,它是背北朝南,北半球阳光从南边来,它符合自然规律。第二,就是青砖灰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其次,中国人讲究体制。不同阶层四合院的门是不一样的。分这样几种王府大门:广亮门,如意门等等,除了王府、皇宫,百姓家开门都开在东南方,这都是很有讲究的。
接下来,马浩轩谈到建筑之美,中国建筑之美和外国是截然不同的,它有中国的底蕴,是和文化密切相关的,没有那么张扬,和国人的审美有极大的关系。
在生活中要用心去体会东方美学,比如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中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都是需要在生活中体验,然后用心去体会。
从流行的建筑元素和生活美学来说,国人现在人越来越注重中式,逐渐放弃了欧式、美式元素,这是因为对东方属于自己的文化的自信。相信空间设计师对中国文化越了解,越有自信!
建筑也是一样,先用眼看其美感,再用身体去感受它的规制。我们中国建筑之美,真正是需要用心来理解的,这不是一次茶话会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讨论所能了解的。
各位话题嘉宾分享之后,与会的30多位空间设计师都受益匪浅,对中国的古建之美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家都纷纷发言。
王传刚:中国古建筑,东方智慧的结晶
我对古建了解的不多,但是看的不少。以前在北京上学,故宫去过十几次了,王府,四合院儿都去转过,从大门进去每个场景,包括建筑内部的雕梁画栋都十分精美。
我前段时间也做过一个四合院,它不仅要包括影壁,耳房,正房厢房等,还要和现代的厨房马桶等相结合。这样的建筑,就是要感受传统东方美学以后,还要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在美学上和享受生活上,空间需求者这样的要求不矛盾,作为空间设计师要全方位的去满足。
而且中式建筑也比较讲究风水,从进门到后面的耳房都有不同的说法。以前的规矩结合现在的设备,从外面看很古朴,一进去超现代,用的都是进口的设备。以前能住四合院的都是老百姓,现在反过来了,住四合院的都是一些有品位有追求的人。
建筑的发展历史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这些古建筑里,我们能看到我们祖先的智慧,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看他们的品质,看到他们的才艺。
卓芳最后总结说:东方文化中的空间美学丰富而多彩,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们带来的讨论和分享,满满都是干货,让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朋友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东方美学·茶会》在11月份将继续进行,第三辑:花器之美将在11月20日举办,请大家关注!